南京市公安打造智能化的作戰(zhàn)指揮中樞

2005/06/26

  組建于1990年的南京市公安局指揮中心,2005年6月移師至市局北院新大樓。29層的指揮中心新大樓高度99米,令人聯想到經典的偵破故事片《獵字99號》。近日,記者走進這座現代化的智能大廈,把脈南京公安作戰(zhàn)指揮的中樞神經。

六輛巡邏車圍堵兩歹徒

  說起指揮中心,老百姓的第一反應就是110報警服務臺,其實這只是指揮中心的前沿陣地,也是指揮中心面向社會的一扇"語音"窗口,記者的探訪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來到600平方米的指揮大廳,如果不是看到警察忙碌的背影,感覺是走進了演播大廳。24塊60英寸DLP顯示屏,30臺34英寸純平彩電和12平方米LED顯示屏組成的巨大屏幕,不停地切換著全市各個方位的實況場景。這一眼觀六路的圖像監(jiān)控顯示系統(tǒng),可以顯示道路交通監(jiān)控圖像、衛(wèi)星電視圖像、重大案(事)件的現場開路圖像、治安卡口監(jiān)控圖像以及警車衛(wèi)星定位信息、警用地理信息、110接處警信息等。據介紹,"十運會"期間,系統(tǒng)還將顯示"十運會"場館及周邊的監(jiān)控圖像,以便于及時了解掌握場館及周邊的交通、治安等情況。

  指揮大廳主要分為接警區(qū)、處警區(qū)和綜合指揮區(qū)三大部分。接警區(qū)設有接警席位36個,采用專用110排隊交換機等系統(tǒng),最大可同時呼入120個報警求助電話,每日最多可受理2萬起電話報警量。據介紹,110、122、119三臺合并以后,指揮中心將設專職的接警員,由他們通過計算機網絡,將接警單即時傳輸到處警臺,由處警區(qū)(設有21個處警席位)的民警向分局、派出所或110巡邏警車下達處警指令。一旦發(fā)生重大、緊急事件時,則由綜合指揮區(qū)的指揮人員進行指揮調度。

  快速反應的南京110是治安防控體系的龍頭,指揮中心的45名民警、50名接警員多年來日復一日地三班倒,只聞其聲地守衛(wèi)著這個全市最繁忙的窗口。在接到突發(fā)警情后,報警服務臺會迅速通知在案發(fā)現場附近的巡邏車出警,做出警力布置。8月16日22時許,指揮中心接到報警,玄武區(qū)后宰門發(fā)生一起系列摩搶案件,2名嫌疑人得逞后駕駛1輛摩托車朝北安門方向逃竄。在路面巡邏的2號、12號、22號、32號、42號、92號巡邏車接到警情指令后,迅速駛往嫌疑人可能經過的中山門、解放路、龍蟠中路等地點,形成防控網絡。10分后,92號巡邏車在午朝門附近發(fā)現兩名男子未帶頭盔,其中一名男子著深色衣服,駕駛一輛深色摩托車,往光華門方向快速行駛,特征與指揮中心通報嫌疑人特征相似,迅速將情況向周邊巡邏車通報。警情一呼百應,2號、12號、22號、32號、42號迅速向光華門方向集結,形成包圍圈,在御水灣附近將犯罪嫌疑人擒獲。據了解,自1994年起,110電話報警系統(tǒng)先后三次升級,具備了信息自動顯示、三方通話、自動錄音等功能,110報警服務臺接警總呼入量也從1996年的11.8萬起,攀升到2004年的140.7萬起。

珠寶店報警器聯網指揮中心

  在接處警和綜合指揮區(qū)的后排,分別是4個信息處理席位、2個技防報警席位和1個系統(tǒng)控制席位等。在信息處理上,不僅要收集各公安分局上報的諸如警情、災害及預警等信息,還要制作報送有關部門的公安信息快報、反映與治安相關的每日情況以及破案信息等公安要聞,信息員每天處理的信息量都在200條左右,最高時一天要"消化"400余條。與信息處理的"動態(tài)"相比,技防報警則是不為普通百姓所熟悉的"靜態(tài)工種"。技防報警其實就是防盜報警,比如銀行、超市、珠寶店等有現金流的單位,其安裝的報警器和指揮中心聯網,單位下班后由系統(tǒng)設防,一旦有犯罪分子侵入,報警信號直接送到指揮中心的報警席位,電腦會發(fā)出聲光報警,顯示屏立刻顯示報警區(qū)域、單位等內容,接警員發(fā)出處警指令,通知路面巡邏等警力在第一時間趕往案發(fā)現場。據悉,目前全市已有3000多戶和指揮中心聯網防盜。

  這座智能化的大廈除了110指揮中心和人們津津樂道的頂層直升機停機坪外,還集網絡中心、通訊中心、信息中心和圖像中心為一體。2004年7月1日開通一期工程的綜合警務信息平臺,改變了一線民警的辦案模式。據介紹,以往民警都是一人一個密碼、賬號,通過電腦查詢警務信息,在處理治安糾紛或者進行排查時,民警感覺"還有問題"時才會點擊犯罪嫌疑線索,而現在警務信息平臺通過系統(tǒng)開發(fā)、硬件支持,信息不斷更新,民警辦案時主動將信息輸入,一點錄入即可全局共享,只要"有問題"平臺就會自動報警,通過這個平臺,還屢屢搜出公安部的網上逃犯,不僅解放了警力,而且實現了打擊犯罪的快捷。據介紹,綜合警務信息平臺這個市公安局的"一把手工程",目前已開發(fā)至二期工程,今后還將發(fā)展成在線查詢,民警通過類似移動手機的上網,即可"無線"辦案。

  在智能化指揮中心這一"不動產"之外,還有可移動的"指揮官",無線指揮調度車和衛(wèi)星移動圖像車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身家"200多萬元的衛(wèi)星移動圖像車具備移動定點圖像監(jiān)控的功能,可通過圖像指揮突發(fā)事件的處理,其可視指揮系統(tǒng)為現代的"坐鎮(zhèn)指揮"增加了新的內涵。衛(wèi)星移動圖像車除了在一些大型活動中露臉外,還時常上路開到指定部位,通過衛(wèi)星采集圖像。每次采集前,技術人員要對衛(wèi)星進行測試,找到最佳位置發(fā)射并接受信號,平時趴在車頂的衛(wèi)星天線(俗稱鍋)此時才會偶爾露真容。無線指揮調度車負責通信指揮,其實就是無線通信的移動基站,除指揮調度外,還能發(fā)揮補充盲點的作用,工作起來其伸出的天線可高達十幾米。據介紹,這兩件家當都是經過專業(yè)改裝的,除了專業(yè)設備外,還配有散熱、發(fā)電、供電系統(tǒng),連駕駛員都要求是擁有A照的高手,其中衛(wèi)星移動圖像車全省只此一輛。

"工程師民警"編程發(fā)指令

  說起信息中心,不能不提及其核心軟件--"工程師民警"。近兩年來,隨著警方信息化的跨越式發(fā)展,智能化指揮背后的高端人才越發(fā)顯現"高地效應"。據介紹,作為南京市公安局技術人才搖籃的信息通信處,聚集了計算機、通信專業(yè)的諸多高手,60名民警的陣容以一名博士后領銜,一大批碩士、本科科班生為主力,分兵把守各個技術環(huán)節(jié),如安全網站管理員負責網絡安全,監(jiān)督民警計算機網絡安全"五條禁令"的執(zhí)行,高科技的應用也為警方的精確打擊提供了技術支持。

  沈鷹,畢業(yè)于國防科技大學信息系統(tǒng)工程專業(yè),現任信息通信處信息中心副主任,先后在多個公安信息系統(tǒng)的研發(fā)中擔綱主要技術負責人,獲得部、省、市各類科技獎項7個,由其作為項目技術負責人之一的警務綜合平臺,自開通半年來,在抓獲逃犯協(xié)破案件等公安工作中發(fā)揮顯著作用。姚士冰,畢業(yè)于南京大學計算機系,也是警務平臺開發(fā)小組技術負責人之一,研究并編制了十多萬字的市公安局金盾工程總體方案和可行性研究報告。汪清,作為信息中心的系統(tǒng)和數據庫管理員,榮獲南京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去年2月體檢時發(fā)現消化道潛血,當時一個人承擔著一站式戶口辦理的中心數據庫等系統(tǒng)建設,沒有時間進行全面治療,導致后來胃潰瘍大出血,在醫(yī)院輸血1600CC搶救。當年5月其母親不幸去世,他仍以工作為重,身體稍稍恢復又投入工作。程鋼,人民公安大學畢業(yè),在崗位上又自學網站設計,先后完成警務公開觸摸屏查詢系統(tǒng)的設計開發(fā),市公安局門戶站點的升級改版。

  "工程師民警"掌有的軟件開發(fā)、網絡交換技術、數據處理、程控交換、無線通信、圖像通信等專業(yè)都是時下熱門的行業(yè),每位民警的收入和市場行情相比,均有不少的差距,其間還要經受高薪挖人的誘惑,但公安科技事業(yè)的發(fā)展前景,造就了一支不為"錢景"所動的穩(wěn)定隊伍。

迪愛斯公司供稿 原文刊登在《揚子晚報》



相關鏈接:
上海迪愛斯公司喜獲丹東、葫蘆島兩支大單 2006-08-31
迪愛斯承建的上海消防通信指揮系統(tǒng)通過驗收測試 2006-08-31
上海迪愛斯公司中標廣西梧州三臺合一項目 2006-08-29
品牌效應凸現 蘇州110做客《計算機世界》報 2006-07-31
上海迪愛斯應邀參展第三屆中國國際警用裝備博覽 2006-05-24

相關頻道:  移動增值_與_移動           技術_三臺合一_新聞   熱點專題_移動增值_新聞   新聞頻道   行業(yè)_移動_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