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中的呼叫中心管理 (一)
混沌中的呼叫中心管理 (二)

混沌中的呼叫中心管理(三)

許乃威 2006/11/23

  筆者在上一期,談到現在呼叫中心普遍使用的KPI管理,是來自于國外的管理方式,但這方式,其實并不真正適用于中國的發(fā)展現狀。

  國內大部分的呼叫中心在矛盾的管理方法當中,應該要面對這個困境,開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屬于中國的呼叫中心管理方式。

  那什么是真正屬于中國的呼叫中心管理方式?

  筆者最近接受一本雜志邀稿,那次是一個專題,針對『中國文化與服務管理』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

  那次的邀稿,讓筆者對中國文化重新做了很多的思考,其中最深刻的一點就是:以和為貴!

  什么是以和為貴?就是強調圓融的處事原則,要圓融,就不能有邊有角,強調的就不是突出個體,盡量把自己融入一個大的組織里面。

  這一點,筆者發(fā)現跟混沌理論,有很多相似之處。

  什么是混沌理論?

  筆者在上一期談到,混沌理論是物理學近來與相對論、量子力學鼎足而立的三大理論。它解決了傳統(tǒng)因果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傳統(tǒng)因果論從牛頓的力學開始,認為有怎樣的因,就有怎樣的果。但如果背后影響的因素太復雜,就很難理出有怎樣的因果關系。

  大自然中有太多無法用因果論來描述的現象,例如急流里面的漩渦,楊柳樹枝隨風飄逸的形狀,一股清煙炊起的圖形,甚至高速公路上堵車的車陣,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因果關系可以描述它接下來的行為。

  混沌理論強調的是集體行為,是大海中一起運動的熱帶魚群,上萬只熱帶魚一起急轉、急停的壯觀畫面,應該大家都深有映象。熱帶魚群的運動,也是混沌現象,魚群并不強調任何突出的個體,因為其它魚群會跟不上,但會關注表現比較差的個體,因為他們會拖慢了魚群的運動。

  而呼叫中心也有太多現象是屬于混沌現象,不是簡單的因果可以來描述的。

  一般呼叫中心在考核客服人員時,最重視的兩個考核指標是:接聽通數和服務質量。

  但這兩個指標卻是互相沖突的,因為如果客服人員要接很多的電話,每一通電話就不能講太的太久,服務質量自然就無法保證。

  接聽通數和服務質量這兩個 『因』,不能單獨決定呼叫中心好壞這個『果』。如果只單獨強調接聽通數這個因,看到的果是很不準確的,你只單獨看服務質量這個因,看到的果也是很不準確的。

  雁群飛行,強調的是群體行為的一致,任何一只雁子不按照雁群的節(jié)奏飛行,不只是這一只雁子會因此飛得吃力,整個雁群的飛行都會受到影響。

  呼叫中心也是一樣,很多數據證明,一個高達100人的呼叫中心,當電話量紛紛涌入,服務水平下降到20%時候,只要4個人加入服務,服務水平就會上升到50%。

  倒過來講,只要4個人的表現與團隊不一致,就很可能會把服務水平從50%拉到了20%。4個人只占了100人很小的部分,就像是雁群里面的幾只小雁。

  但這4個人卻能夠產生這么大的影響,這就是呼叫中心其實受到混沌理論規(guī)范的重要證據。

  集體行為重于個別表現

  在雁群的飛行中,如果有一只雁飛得太快,反而對團隊產生不利的影響。與其鼓勵單一的雁子飛得快,更強調的是雁子跟著團隊行動的紀律。

  這一點,在呼叫中心的管理,似乎有很重要的啟發(fā)。

  與其鼓勵客服人員接聽電話越多越好,或是鼓勵客服人員對客戶做出更好的服務,不如鼓勵客服人員不要突出,也不要落后,盡力融入團隊的表現之中。

  要考核呼叫中心的好壞,從原來考核一些互相矛盾的指標,應該要轉成考核團隊的表現是否一致,是否大家的表現有沒有往同一條路走。

  筆者舉一個具體的例子:

  筆者經常會接受一些關于排班方面的咨詢,每一次筆者要診斷某個呼叫中心的排班和人力安排是否排的合理,排的有效率,筆者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對方給筆者看每隔30分鐘的服務水平的數據。

  排的不好的班務,這些數據就會出現高高低低的情況,很可能早上服務水平低,下午服務水平高,或是禮拜一服務水平低,而周末服務水平高。

  一個強調『和諧』兩字的呼叫中心,如果有時飛得快,有時飛得慢,自然就離和諧相當的遠,不必看,就知道這些班務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或是換另外一個數據,很多呼叫中心作質檢,有質檢人員調錄音檔,給客服人員打分數,筆者也常常會把這些分數拿出來,只要看看每一個小組的平均分數是不是接近,就知道這呼叫中心的質檢工作,是不是做的好。

  一個做的好的質檢,每一個小組的平均分數照道理應該要相距不遠,如果有一個小組的平均分數比另外一個小組的平均分數少很多,這就代表有可能發(fā)生兩件事:
  1. 這兩個小組由不同的質檢人員再打分數,標準不一,造成兩個小組的平均分數自然就有相當差距;


  2. 平均分數低的那個小組,的確表現比另外一個小組差,但透過一段時間的質檢,還是沒有把兩個小組的差距拉近,代表質檢工作里面的反饋和訓練流程沒有做好。
  

在這個原則下,一個呼叫中心的好壞,就不是那么單純的看誰的服務水平比較高,誰的放棄率低,而是看這些指標的一致性,還有指標趨勢的變化。

  一個呼叫中心雖然它的服務水平比較高,但服務水平每個月卻是高高低低,很不穩(wěn)定,而且趨勢有往下的現象,相較于另外一個呼叫中心,它的服務水平雖然比較低,但每個月都相對的穩(wěn)定,而且趨勢上有上升的現象,后者顯然在管理上是好的許多的。

  這種一致性的強調,不只是對群體而言,對座席人員自己的表現來說,也應該要追求一致性。這個月的接聽電話通數,跟上個月應該要接近,這個月的質檢分數,跟上個月的也應該要接近。只要趨勢是向上的,不必有大幅的成長,也都算是很好的座席人員了。

  事實上,很多呼叫中心的主管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寧愿一個穩(wěn)定的座席人員,也不一定需要一個表現很突出的座席人員。

  特別在一個高達幾百人的呼叫中心,特別突出或落后的個體,都會影響到整個群體的和諧行進。

  這種一致性的強調,也可以提高一個層次來看,不只是對一個個人的考核,對一個群體的考核,也可以跳出呼叫中心的層次,考核呼叫中心與企業(yè)最大化利益的目標是否一致。

  筆者在上一期發(fā)表之后,一個保險公司客服中心的資深副總跟筆者做了個交流,給筆者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要考核一個呼叫中心的好壞,除了這些硬性指標之外,更重要的還有一點,就是考核呼叫中心與企業(yè)利益的最大化,目標是否一致。

  一個接聽電話在多,服務態(tài)度在好的呼叫中心,如果目標跟企業(yè)利益不一致,對企業(yè)的價值也不可能太高。

  這個想法對筆者的感觸挺深,也就是除了考慮呼叫中心內部的種種指標的一致性之外,還要考慮跟企業(yè)目標的一致性!

  但不管如何,以和為貴的呼叫中心管理,強調的是重視群體表現,重視一致性。

  這種強調群體和諧,遠勝于個體表現的管理方式,或許有一些奇怪的現象會出現,例如一個電話接的特別多,質檢分數特別高的座席人員,沒有獲得獎勵,但一個表現異常穩(wěn)定的座席人員,卻獲得了嘉獎。

  獎勵和諧,壓抑個體表現

  這種獎勵和諧,卻壓抑個體表現的管理方式,是非常『中國的』,但筆者發(fā)現,這種方式卻很可能是比較適合中國民情的管理方法。

  會出現這種管理方式,主要是為了解決呼叫中心里面,處處充滿了彼此矛盾的管理指標,希望以這種強調『以和為貴』的管理方法,讓呼叫中心的數百名、甚至上千名座席人員,可以產生一致性的行為,透過這些一致性行為,自然就可以達到和諧的境界。

  而很多經驗法則告訴我們,一個和諧的境界,通常就是最好的狀態(tài)。

  而最好的狀態(tài),不就是我們管理呼叫中心最終希望達到的目標嗎?


關于作者:許乃威 呼叫中心資深顧問 email: will_hsu@126.com

作者供稿 原文刊登在 客戶服務評論



相關鏈接:
蕭昆龍:軟件服務化發(fā)展趨勢 以Salesforce.com為例 2008-04-18
蕭昆龍:呼叫中心人力優(yōu)化管理Verint Impact 360 2008-04-18
宏盛科技蕭昆龍:客戶服務的最新發(fā)展趨勢 2008-04-15
戴明控制圖中的6、9、12法則 2008-01-15
關鍵KPI指標的定義與參考標竿數字(下) 2008-01-10

分類信息:     運營管理專欄_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