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朋友認為預測外呼通過預撥號呼叫客戶,接通后再呼叫座席,會存在一段等待時間,會影響客戶體驗。
“聽到手機響,摘機,聽到振鈴或被摘機,喂兩下,沒聲,我就會覺得系統(tǒng)不夠細膩,當然掛機。”這是其中一位在朋友的現身說法。
另一位更加直接,對我說:“轉接那兩秒會引起客戶極大反感,而這反感會導致坐席人員無論多么努力、多么出色,也是無濟于事”。
怎么會產生這種誤解呢?
歸根結底是早期的預測外呼系統(tǒng)存在魚龍混雜,即使是真正預測外呼,也需硬件交換設備二次呼叫造成的。
原因有兩個:算法問題、轉接延遲。
就是電話接通的時候沒有空閑坐席,前面文章已經敘述很多,不說了,大家很容易理解。
這個誤解在于對轉接的理解的差異。
轉接時間長確實會引起客戶的反感,這種比一般的騷擾更讓人覺得可惜:因為有空閑坐席,但是轉接過去還需要幾秒鐘的時間,客戶會非常不滿。
轉接分成兩種方式:
- 呼叫方式轉接:需要 2-4 秒的延遲;
- 時隙方式轉接:沒有任何延遲。
2.1 呼叫方式轉接
第三個步驟,需要交換設備轉接,重新發(fā)起呼叫,坐席應答,時間很長,需要 2-4 秒鐘的時間,就在這段時間,會引起客戶的不滿,最終導致騷擾。
2.2 時隙方式轉接
時隙搭接方式會非?欤撩爰壍臅r間。
現在,廣泛使用的 IPCC 呼叫中心以及預測外呼系統(tǒng)前置于傳統(tǒng)交換設備的組網方式,都采用時隙搭接的方式進行轉接,不存在轉接的延遲,10 多毫秒就可以接通,客戶基本不會感覺到等待,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