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如約而至,電信多了新巨頭。在此之前,三網融合沉寂已久。最近的重磅消息還是去年9月,國務院印發(fā)《三網融合推廣方案》,表示三網融合試點階段結束將全面推廣,廣電、電信業(yè)務雙向進入擴大到全國范圍。
三網融合的好處顯而易見?措娨、打電話、上網一條線即可,可以簡化網絡管理、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降低運營成本、減少基礎建設投入。對老百姓來說,最大的實惠莫過于內容可選范圍將進一步擴大,網絡資費將進一步降低。
但并非所有初衷好、行之則會有效的政策都能順利推行,三網融合就遇上了這樣的難題。國家廣電總局和工信部的辦公地址,直線距離不過3000米。雞犬之聲相聞,1.93億有線數字電視用戶與3630.2萬戶IPTV用戶卻差之千里。毫不客氣地說,自2010年我國正式進入三網融合發(fā)展元年至今,由于部門利益的糾葛,始終難以真正破局。
互聯網與電信網都具有完整的經濟屬性和產業(yè)屬性,運營主體都是企業(yè)基本實現了充分的市場化;廣電有線網在臺網分開改革中雖被定性為產業(yè)屬性,各級運營商都實行企業(yè)體制,但仍有剝離不開的公共服務與行政屬性。
說好的雙向融合如今明顯地“一邊倒”,廣電拿了電信牌照,電信向廣電開放了基于固話的幾乎全部相關業(yè)務,電信入局廣電則遙遙無期。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曾表示,很多人把三網融合歸于廣電和電信的利益沖突,實際上三網融合是互聯網技術發(fā)展對傳統業(yè)務,不僅僅是電視,同時也是對電信業(yè)務的沖擊。
這樣的表態(tài)看似道出了一個事實,卻回避了廣電在三網融合中所應有的態(tài)度。面對互聯網,廣電的表現比電信保守許多,同樣是面對互聯網沖擊,電信運營商逐漸展現出擁抱互聯網的態(tài)度,廣電系統“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的心態(tài)依然揮之不去。
把持著內容的廣電系更多地表現了監(jiān)管的強硬態(tài)度,抗拒多于合作。早先叫停了互聯網盒子,又接連要求視頻網站下架TV端App,視頻網站電視App下架,否則將取消互聯網視聽牌照,并停止服務器。即便中國電信悅me盒子也被多家電視臺“叫停”。
節(jié)目內容的審查權更是逃不過的一關,廣電手里的權力很難放下,F有法律規(guī)定,把關審查權歸各級廣播電視臺行使,特別重大的則歸轄地廣電總局把關審查。不管是時政類節(jié)目,還是娛樂類節(jié)目,甚至是純商業(yè)廣告節(jié)目,只要有內容存在就有涉及合法合規(guī)性把關審查問題,《三網融合推廣方案》依然堅持了這一單向性把關審查原則。
這個核心利益矛盾找不到破解的“真辦法”,三網融合就難免貌合心不合,電信也不可能真心為廣電作嫁衣。真正的三網融合是用戶需求,也是信息化轉型之需。共同做大市場是大勢所趨,需要監(jiān)管部門破除部門藩籬,也需要想喝湯的市場各方真誠地拿出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