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但凡常上網的人都或多或少聽過網絡直播這一概念。作為互聯網發(fā)展的產物,網絡直播憑其多方面的特性成為了最具人氣的網絡應用之一。
首先,作為一種嶄新的傳播渠道,網絡直播有極強的現場感和交互性,給網民帶來一種全新的交流模式。通過網絡,幾十萬人可以同時交流和互動,對受眾的吸引力自然也會更大。
其次,網絡直播承載著網絡的特性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具有極為廣泛的傳播面。此次《十面埋伏》八百萬用戶的覆蓋率足以證明此特性。而且,其涉及的領域也是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凡是生活中發(fā)生的事,無論大小、不分俗雅,都可以轉換成圖文或視頻搬到網上來直播。
再次,網絡直播兼具信息傳播的同步性與異步性。據了解,目前的網絡直播一般采用數字媒體技術,將現場活動的視頻和音頻以數字化流媒體的方式,在互聯網上進行直播。網絡即時性的特性使得網絡直播能夠同步傳輸視音頻信號;直播完成后,還可以將視音頻信號保存到服務器上,用戶可以隨時點播。
可見,網絡直播這種實時性、互動性及豐富多彩的音、視頻多媒體的特性著實是其他傳統媒介所無法比擬的。難怪其一出現就被喻為是信息傳播方式的重大革命。不過,網絡直播潛力雖好,但傳輸等技術方面的制約也使得其發(fā)展底氣不足。
首先,網絡帶寬是限制其發(fā)展的主要瓶頸。電視主要提供給受眾動態(tài)的影像畫面和聲音。網絡作為多媒體形式結合的新媒體,雖然可以提供給受眾影像和聲音信息,但質量上,還遠遠無法與電視相比。以現在的彩色電視制式,每秒至少25禎畫面再加上聲音信號,其數據量是相當大的。而目前的寬帶網絡雖然可以達到播放視頻的要求。但是也只能播放經過大幅壓縮的視頻數據,在分辨率和畫面效果上都無法與電視相比。如果遇到網絡帶寬與網速不暢的時候,要想完整地觀看一場畫面流暢的直播簡直不太可能。難怪在此次調查中,有61.34%的調查用戶將電視、廣播作為觀看直播節(jié)目的首選。
而且,受帶寬及網速的制約造成網絡直播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成為用戶反映最多的問題,比例占到了69.17%。這不能不說是網絡直播的一大尷尬。
其次,由于網絡技術的特殊性,網絡用戶要得到數據必須從連接網絡的服務器上獲得,在數據量小或用戶不多的情況下,并沒有什么問題,但當用戶成倍增長,數據量極度膨脹時,就會對內容提供方的服務器及存儲設備提出挑戰(zhàn)。往年,央視春節(jié)聯歡晚會網絡直播還沒到高峰時期,就已出現因為用戶太多而連接不上央視國際網站的視頻服務器、看不到直播的現象,甚至出現服務器死機的嚴重情況。看來,網絡直播的發(fā)展還得著力解決硬件設備的障礙。
不可否認,網絡直播的出現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全新的網絡視角和體驗,而其在初露了犀利的鋒芒帶給人耳目一新之后也凸顯了發(fā)展的瓶頸。不管未來是作為主流傳媒方式還是傳統電視傳播有益補充,面對網絡帶寬、網速等傳輸技術瓶頸,是置之不理還是積極迎接,將是決定網絡直播命運的關鍵。
中國通信信息(www.cci.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