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對于喜歡用手機上網的消費者而言是個值得高興的月份,日漸捉襟見肘的手機流量費用似乎見到了可以松口氣的可能。9月29日,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集體宣布,自2015年10月1日起執(zhí)行全面執(zhí)行“當月手機流量不清零”政策,而且無需申請,默認開通,一個月的流量終于可以當兩個月花了。對公眾而言,這是總理一遍又一遍敦促“提速降費”后的又一次勝利,是電信運營商轉型的具體表現;但對于電信運營商而言,這卻是實實在在的又一次對收入的沖擊,特別還是沖擊在寄予厚望的流量經營方面,穩(wěn)增長的難度相應加大。
連接+數字服務,探索增收增益
不只是中國,最近一年,對于全球電信運營商而言,都不是輕松的一年。如同增長乏力、步履蹣跚的全球經濟一樣,全球的電信運營商也不得不面對日漸艱難的增長。根據Gartner的統計,2014財年,全球電信運營商總和的折舊與攤銷前利潤率由2013年的34.5%下降到2014年的32.7%,總和的收入增長率由2.8%下降到2.4%,利潤與收入均呈現增長乏力的趨勢。
面對這樣一個乏力的增長局面,全球電信運營商普遍通過兩條路徑探索增收增益:一條是“擴展連接”,一條是“擴展服務”。
“連接”仍是電信運營商的根本,也是核心優(yōu)勢所在。如今,幾乎全球所有先進運營商都將“IoT”作為自身發(fā)展的重點。通過多元化的終端、全業(yè)務的網絡、人均持卡/持智能設備數的提升來繼續(xù)維系所謂“用戶”的增長,進而以用戶增長帶動或維系總收入增長。根據GSMA的測算,未來5年,全球連接數增長率仍將保持在4.3%-6.6%之間,而其中M2M增長率將保持在20%-30%之間。根據AT&T披露數據,其目前新增連接數的50%以上來源于M2M領域。就連傳統互聯網企業(yè)騰訊、電信設備商華為,都分別于2014年提出“連接一切”和“共建全連接世界”的戰(zhàn)略愿景,可見“連接”仍有價值潛力。
“數字服務”是電信運營商擴展自身價值之所在。面對軟件定義一切、一切皆服務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大趨勢,物理連接所產生的價值,愈發(fā)難以獨自增長,正漸被納入到互聯“服務”的價值之中。諸如金融/支付、醫(yī)療/健康、政企信息化、交通/車輛、農業(yè)、能源、公共管理等領域的數字服務,是普遍關注的重點。據IDC測算,到2018年,全球運營商純話音和流量收入的年均增長可能僅為0%,但移動互聯服務、移動信息化、IT集成類服務年均增長可能達到6%-10%。而為了抓住這些數字服務機遇,國際先進運營商先后在自己的戰(zhàn)略愿景中增加了新內涵:服務數字社會,助力經濟增長。如,NTT DoCoMo在2015“智慧生活伙伴”愿景闡釋中,增加了“通過與多元伙伴的共同努力,為日本的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并助力‘豐裕社會’建設”。SKT也在2015年提出“為整個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承擔責任和義務”。德國電信則宣稱自己是“數字未來的建設者”,西班牙電信正努力成為“新數字世界的領導者”。
轉型與增長,魚與熊掌短期或難兼得
雖然以轉型促增長的路徑方向已成共識,但績效效果仍有待觀察。就如前文所述,2014年全球運營商的績效表現仍不盡如人意。而且,對于具體運營商而言,無論是側重數字服務發(fā)展還是側重于連接發(fā)展,目前的績效并未體現出明顯的優(yōu)劣之分。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條路徑的轉型探索并不矛盾,更類似于疊加的關系,在資源、競爭環(huán)境允許的情況下,全球先進運營商更期望能兼而有之,或多或少都有進入。
就目前來看,以轉型促增長也并非一帆風順,短期或加大增收增益壓力。如NTT DoCoMo在2013財年,為促轉型推出了“New Billing Plan”。同時調整了通信費用的套餐設計和智慧生活服務的付費方式。但此次調整對其自身的收益產生了明顯的負向沖擊。2014財年其營業(yè)利潤下降22%,下降了1801億日元。其中,因“New Billing Plan”造成的利潤沖擊為1070億日元,占了絕大多數。即使到今天,這種沖擊仍在延續(xù)。雖然這是個案,而且很多運營商并沒有披露其因轉型而付出的成本有多少,但確實表明轉型很可能需要承受陣痛。
當前轉型更重修內功:合作、平臺、資本與創(chuàng)新
從最近一年全球先進運營商轉型實踐來看,雖然面臨增長壓力,但轉型探索仍在延續(xù),并且更加注重“合作創(chuàng)新價值”,注重“平臺化定位和經營”,注重“資本與創(chuàng)新的結合”。
合作創(chuàng)新價值:2015年,NTT DoCoMo將“Co-creation Value”作為新的戰(zhàn)略主題詞。探索“+d”經營模式,通過將自身的dMarket平臺資源進一步開放,通過自身在支付、品牌、客戶維系、營銷推廣、用戶接入等方面的優(yōu)勢,與合作伙伴的內容、服務和特色資源相結合,由傳統的“‘獨立’提供價值”向“合作創(chuàng)造價值”轉變。同期,德國電信也提出“Win with partners”。在生產領域,基于云技術通過與屬地的渠道商、ICT專業(yè)服務商合作,支撐中小企業(yè)的數字生產需求。
平臺化定位和經營:2015年,SKT提出“要成為下一代平臺的提供者”,利用利用融合和創(chuàng)新技術,跳出通信行業(yè)邊界,成為韓國的ICT服務平臺,為自己“下一個30年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可能”。目前,其重點是打造三大平臺:以電子商務、社交媒體服務為核心的“生活增強服務平臺”;以IPTV、新媒體及其擴展服務的“高級媒體平臺”;還有以智慧家庭等為核心的“IoT服務平臺”。
資本與創(chuàng)新的結合:2015年,德國電信組建了新的創(chuàng)投基金Deutsche Telekom Capital Partners,替代了原有的T-Venture基金,通過吸收社會資本投資于來自于自身內部“創(chuàng)客空間”的創(chuàng)意。德國電信的“創(chuàng)客空間”是其內部數字服務創(chuàng)意的主要來源。其中的人員主要來自于公司內部部門,尤其是公司的技術實驗室(T-Labs,Hub:raum)和客戶服務部門。公司主要提供IT基礎設施、場地和全方位的交流機會服務。目前已有初創(chuàng)團隊/創(chuàng)意100余個,對外交流和溝通2500余次。
掃描2015年全球先進運營商轉型舉措可以發(fā)現,如今探索的重點正由新業(yè)務、新市場發(fā)現,向強化自身能力、優(yōu)化自身經營模式轉變,即由側重向外的市場探尋,轉向側重內部的修煉內功。其實這也不難理解,面對全球新一輪的信息技術革命,“連接”的價值正與“服務”相融合,但面對數字服務,殺手級的單一應用遲遲未出現,長尾效應或許是未來的基本特征。而為了適應長尾,合作、平臺、資本與創(chuàng)意結合,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這或許就是2015全球運營商轉型突破聚焦于上述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實,如同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改革一樣,電信運營商的發(fā)展也面臨相似的權衡難題。但也正如宏觀改革所期盼的那樣,只有繼續(xù)深化轉型,電信運營商才會迎來新的升級發(fā)展。
作者簡介:王通杰,管理學碩士,現就職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yè)與規(guī)劃研究所,主要從事信息通信產業(yè)和電信運營商研究。